查看原文
其他

没有边界感的关系,就是一场灾难

科普中国新媒体 科普中国 2024-05-20


无论是“年轻人段亲”话题的争议,还是“搭子文化”的兴起,抑或是“社恐 i 人”引发的全网共鸣,都让我们发现:现代人越来越重视自己或他人的边界感,也更崇尚“保持安全距离”的社交方式


那么,边界感到底是什么?如何建立边界感?为什么总有人因“边界感”而痛苦挣扎?今天就来说说。


图库版权图片,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


什么是边界感?


人际关系中的边界感指与他人沟通并决定哪些事情归我们,哪些不归我们,以及谁该对哪些事情负责。它很重要,可以让我们知道事情的性质、范畴以及归属,与所有类型的关系和环境,爱情、工作、友谊、家庭、社交等都有关。


每个人都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建立边界感了。比如两岁孩子最喜欢说的“不”和“我的”,就是表达边界感的词汇,可以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立场、感受、忍耐对象以及他们什么时候该退让。


当一个孩子表达自己的边界时,如果周围的人尊重他的边界感宣言,他就会知道如何表明自身立场。但如果成长过程中,一直被随意侵犯边界,比如被别人当出气筒等,就很可能会认为自己需要为别人的过错负责,缺失边界感。


爱利克·埃里克森(Erik Erikson)经典而永恒的人类发展模型——心理社会发展阶段,可以帮助大家理解童年经历如何影响边界感的发展:


● 基本信任 vs. 不信任(出生 ~18 个月):在这个阶段,如果婴儿的需求始终可以得到照顾者的满足,一直被爱呵护,他们就会学会信任。如果需求得不到满足,或者生活无常,难以预料,就会产生不信任。


● 自主 vs. 羞愧(1~3 岁):这个阶段的幼儿处于探索期。如果他们拥有尝试新事物的自由,就会习得独立意识;反之,如果因独立而受到惩罚或劝阻,就会产生恐惧、羞愧和怀疑。


● 主动 vs. 内疚(3~5 岁):这个阶段很大程度上是前一阶段的延续。儿童会更独立、更自信地做出决策。这个阶段是儿童学习主动尝试完成新事情、结交新朋友和探索的阶段。如果家长在保证安全的同时,鼓励孩子这样做,他们就会学会自信;如果不但不鼓励,还劝阻、妨碍孩子独立,他们就会产生内疚感。


● 勤勉 vs. 自卑(6~11 岁):在这个阶段会发生更多的社会比较。儿童会从同伴、老师和家长的评价中寻找证据,证明自己的胜任能力。如果他们没有得到他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认可,就会自我怀疑,产生自卑情绪。


● 同一性 vs. 角色混淆(12~18 岁):青少年在这一阶段探索的主要问题就是“我是谁”。除此之外,他们还会纠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定位是什么,将来要做什么。


这个阶段会发生很多事情,青少年会尝试很多想法,他们可能会争论不休,甚至不知道为什么。他们正在努力塑造自己的个人信仰、理想、价值观和目标。


这个阶段对同一性的形成至关重要,青少年需要不受评判地去尝试新的想法(当然是在安全的情况下)。如果成年人不尊重他们的自主权,不给他们足够的空间来解决问题,他们就会出现同一性和自我意识的混乱。


图库版权图片,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


为什么边界感很重要?

首先需要认识“协同依赖”


边界感可以让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更为融洽。想想看,如果在过好自己生活的同时,同时需要对别人的感受、反应和其他乱七八糟的事负责,会多么地焦头烂额?


在边界感问题上挣扎的人,几乎也总是在与“协同依赖”做斗争。协同依赖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,用力过猛的一种状态,通常会出于好心或误解他人需要帮助而做得太多,进而导致他人继续不良行为。


协同依赖性强的人很难知道何时以及如何拒绝,也很难确定谁应该对当时的问题负责。此外,他们也容易被那些想要利用、消耗或依赖他人来解决问题的人吸引。换句话说,给予者会吸引索取者,反之亦然


然而,奇怪的是,协同依赖性强的人一方面总是用力过猛、自以为是地主动帮助人,另一方面又会经常抱怨,别人的问题给自己带来压力和负担。那为什么这种事还是不断发生呢?


图库版权图片,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


答案还是要追溯到童年时期——解决问题的人从来没有学会拒绝,也不被允许拒绝;又或者他们可能在情感上被内疚和惩罚洗脑了,进而失去了拒绝的能力。


解决问题虽然并不总是令人愉快,但至少是熟悉的。它满足了一些人的帮助需求或愿望,而且这类人通常意识不到——停止实际上也是一种选择。


喜欢解决别人问题的人往往发现自己会和问题缠身的人在一起。他们很容易钻牛角尖,觉得自己需要或必须帮助别人。他们会幻想如果不帮忙,对方就有可能发生令人心碎的可怕事件,会认定自己别无选择。


也有一些人是因为解决问题会让他们感觉良好,有用武之地或强大。尤其是当自己的生活陷入混乱时,这会给人一种虚假的控制感或权力感。


最痛苦的可能是他们知道自己不应该再尝试解决,要将自己抽离出来,但这样做感觉又像在故意伤害别人,甚至毁了别人的生活。他们设想出来的故事情节很吓人,它不会消失,但也存在缺陷。


我们很难抵制这样的故事情节。即使它明显是错误、扭曲的,但生活在故事情节中的人只知道这一条人生道路。他们往往不知道还有其他的生活方式,这就是他们了解的一切。也许没有人告诉过这个人,关注自我和自我关怀是合理、有益的,他们很可能被教导说这样做是自私的。


这里列举了一些问题,来帮助大家更好地评估自己的协同依赖程度,快来测测吧!


协同依赖评估


● 比起自己的快乐,我花了多少时间在别人的问题上?

● 当我没有给别人提供更多帮助时,我有多自责?

● 在帮助别人解决与我不直接相关的问题时,我承担了多少责任?

● 当我不能或没有帮助别人时,我有多内疚?

● 帮助别人对我来说到底有多重要?

● 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我来说有多难?

● 当别人要求我做某事时,拒绝有多难?

● 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,对我来说有多难?

● 我对于让别人难过这件事,会有多困扰?

● 我为没有做更多事情而道歉,花了多少时间?

● 我为别人放弃了多少自己的幸福?

● 得到别人的认可对我来说有多重要?


你回答“非常多”的次数越多,就越难摆脱协同依赖。当然这个评估的目的并不是让大家将次数降到零,而是帮助大家反省自我,提高自我意识以及检查自我边界。


苦于高度协同依赖性和有边界感问题的人,在感情出现问题时承担了太多的责任,尤其是当另一方也在指责自己时。


协同依赖者往往非常愿意承担责任和批评,有时甚至是全部责任,这是他们后天形成的习惯。有时甚至会过度反刍,不断思索自己哪些地方本来可以做得更好,以及自己在这条路上做错了什么。


如何解决边界感问题?


这里提供两个练习,帮助大家解决边界感的问题。


1. 回想一下童年的经历,看看能否找出一些关于边界感的闪光时刻,然后画一条时间线,将这些重要时刻一一标记出来。


注意自己当时的年龄和相对应的“埃里克森”阶段。这些经历如何影响我们的边界感?当我们想到核心信念时,这些经历又如何影响我们看待自己、他人和世界?这些核心信念如何影响我们的自我对话和人际关系?


2. 时常回顾一下“协同依赖评估”中问题,并对答案进行反思:有哪些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深刻?确定一两个想练习划分边界的领域,设定一些目标,把这些都写在日记里。


总之,把童年重要事件和协同依赖自我评估的数据放在一起进行分析,能帮助我们理解某些行为驱动因素和动机,这样才能管好自己的事,提高自我意识和检查自我边界。







《走出失恋》

心动力丛书·分手自我疗愈指南

这是一部帮助读者走出情绪风暴、开启新生活的指南大全,还就离开不健康的友谊、设立家庭和工作关系界限,以及最重要的——如何照顾好自己等方面给出了实用的建议。它生动亲切得就像一位最真挚的朋友在劝诫、鼓励和陪伴着我们。


同时,这本书植根于行为科学、心理学和同理心的坚实基础,以别具一格、俏皮不羁的方式帮助读者从失恋中学习、顺应内心情绪、心怀希望并从中成长,是一本为失恋者赋能的、毫无废话成分的“刚健”指南!


策划制作

来源丨图书《走出失恋:分手自我治愈指南》,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

作者丨权威心理学家朱迪•埃克贝利-亨特

策划丨林林

责编丨林林

审校丨徐来 


相关推荐

1.能量比馒头还低的4种面包,减肥放心吃,但是………

2.天上掉下一堆堆神秘粘液?!据说还有神奇功效,这种怪东西是什么?

3.梦到坠落、被追赶暗示着什么?隐藏在梦境里的真相是……

4.湖中惊现神秘哥斯拉之卵,它的祖先5.3亿年前就存在地球

5.事关小肚子,这件事上热搜,医生紧急提醒:千万别信


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

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
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“转载”


点亮“在看”

一起涨知识!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